书帝吧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59章 海洋时代和倭人军户

第859章 海洋时代和倭人军户


临时督抚由九卿廷推,他们的发言权自然最大。

    但是因为朱由检当初争夺廷推权力时,曾以让五军都督府参与廷推威胁文官。

    勋贵由此知道,当今皇帝不反对他们推举官员,他们在这点上同样有发言权。

    只要能说服皇帝,再安排一个九卿推荐人选,他们举荐的人同样能成为督抚。

    之前这个权力少有人用,大多数勋贵不想参与政事,引来文官针对。

    但是广西巡抚一职关系到安南开藩,张维贤、徐允祯等勋贵得知后,顿时活动起来。

    张维贤不顾年迈生病,进宫向皇帝道:

    “陛下,广西巡抚要主持安南开藩。”

    “臣以为当派遣有能力的官员。”

    朱由检点头认可,很是和蔼地向张维贤道:

    “张公来此,是向朕举荐人材吗?”

    “朕洗耳恭听!”

    张维贤看到皇帝的态度,顿时心中一喜。

    他知道当今皇帝意志坚定,不是耳根子软的善变之人。

    平时和臣子谈话也是直来直去,很少说些云山雾罩的话让臣子猜。

    如今皇帝说要洗耳恭听,那就真的是在洗耳恭听。

    他推荐的人选只要不是太差,就能获得任命。

    想到孙子张世泽发来的消息,张维贤道:

    “安南护军使李橒,颇是尽心尽力。”

    “他在两广已久,熟悉当地情况。”

    “臣以为可兼任广西巡抚,主持安南开藩。”

    这个人是朱由检去年派去的,是贵阳保卫战的功臣。

    朱由检听到张维贤举荐,顿时猜到李橒一定对勋贵开藩很配合,可能也和自己让他在安南挑选封地有关系。

    这个职位对朝堂没多大影响,也不可能造反打到京城来,朱由检不是特别在意,颔首道:

    “李橒确实有担任巡抚的能力。”

    “安南那边的事情,也需要有人总揽。”

    “如果有九卿推荐,朕就任命此人。”

    向张维贤做出许诺,任用李橒做巡抚。

    不过能不能真正坐到这个位置上,还要看是否有九卿推举。

    这点倒难不到张维贤,作为大明的世袭国公,张家在朝堂上树大根深。

    很快,他就通过五军都督府的关系,说动兵部尚书薛凤翔,举荐李橒为广西巡抚。

    朱由检了解情况后,对此也不奇怪。

    五军都督府虽然很衰弱,却到底有些权力。

    如果勋贵不配合闹起来,兵部也会头疼。

    更别说兵部和枢密院这一年来忙于京城卫所改制,勋贵对京营和京城卫所的影响力,任何人都不能忽视。

    想得到他们配合,自然要在其他地方迁就点。

    确定李橒兼任广西巡抚,朱由检在兵部常参会议上任命后,又指着武英殿悬挂的地图道:

    “大明与安南接壤的地方大多属于广西,但是广东也有一片。”

    “这样对安南的事务就分属两省,实在有些不便。”

    “朕以为可把廉州府划归广西,永安所以西的地方,都归广西管辖。”

    这涉及行政区划调整,还关系户口赋税,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陛下,如今广西有十一府,广东有十府一州。”

    “廉州府划归广西,两省有些失衡。”

    “臣以为对安南的事务,可交给两广总督。”

    朱由检闻言笑道:

    “广西那些府县,赋税人口哪里能和广东比。”

    “更何况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主要精力在东边,根本顾不上廉州府。”

    “传旨南居益和李橒,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界。广西的州和长官司,还需要根据情况设立军民卫。”

    “务必把广西整顿好,作为安南开藩的凭借。”

    皇帝一力坚持,毕自严也没把办法。只能在心中叹了口气,准备安排户部做好相应调整。

    与会的枢密同知袁可立,此时忽然说道:

    “廉州府临近海洋,它划归广西之后,广西就需要有海防。”

    “如今广西防备安南压力已够大了,臣以为不应让广西兼顾海防。”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朱由检斟酌之后,说道:

    “当今世界是大航海时代。”

    “泰西诸国通过大航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土地。”

    “大明这些年赚取的数亿两白银,就是从海上而来。”

    “郑和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广西今后要富强,那就必须临海,同时承担危险。”

    “今后广西就专设一个护军都尉,负责廉州海防区,以及海洋事宜。”

    用这番话语说明了海洋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自己的治政方略。

    群臣想着皇帝鼓励开拓海外、又设立航运集团,明白皇帝是注重海洋的。

    以至于宁愿冒些风险,都要让广西临海。

    唯恐群臣的海洋意识不够,朱由检特别说道:

    “海运便利远胜陆运,今后数百年,都是属于海洋的时代。”

    “大明各省要尽量临海,拥有出海口贸易。”

    “实在离得远的,也需要通过运河、铁路、公路,和海边港口连接。”

    “今后会设置更多的巡阅使,负责入海事宜、协调区域发展。确保各地商品,都能远销海外。”

    这是经济和商业政策的总方针,让大明拥抱海洋时代。

    群臣有些还感到茫然,有些则明白海商豪富,海洋非常重要。

    前任两广总督、现在担任工部尚书的商周祚道:

    “陛下所言甚是。”

    “臣在广州之时,便察觉富裕的府县大多临海。”

    “今后需要让更多府县能通往海港,通过海洋贸易。”

    “否则单靠陆运,岭南的物产很难运到北京来。”

    朱由检点头赞许,说道:

    “正是如此!”

    “即使不和海外贸易,也可以沟通南北。”

    “以现在的航海技术,海运的风险已经没那么大,完全能够接受。”

    “今后岭南的物产,可以通过海运更便利地运过来。”

    “朕希望将来有一天,岭南的荔枝能通过海运、在变质前运到北京来。”

    这个期许,让群臣都笑了起来。

    他们都知道以当今皇帝的仁善,是不会要求岭南进贡荔枝的。

    如今这番话,不过是对海运的期许。

    将来船只越来越快后,确实有可能把荔枝运到北边来。

    说了一番玩笑话,朱由检又向群臣、尤其是袁可立道:

    “袁卿执掌枢密院,对海洋务必更重视。”

    “大明相比建虏的优势在哪里,就是海军更强大。”

    “无论东江还是安东,都是基于此。”

    “今后要追求能通海洋的地方,都能被大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攻占。”

    “敌人陆战再勇猛,只要赢不了海军,就要面临大明的进攻。”

    “此所谓‘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群臣听着皇帝的畅想,一时神往无比。

    他们开始认识到,相比陆军来说,海军在进攻上更方便。

    只要掌控海洋,就能掌握主动权。

    袁可立想着辽东这几年的局面,也有些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原来皇帝让山海关、长城坚守,就是想通过海上破敌。

    如果不是裁军之事让关宁军上下沸腾,估计皇帝还不愿关宁军出战。

    但在总体战略上,皇帝对边关还是以稳守为主,把靠海的辽南、东江、安东,视作进攻力量。

——

    这个策略,毛文龙早有察觉。

    所以他一直派兵袭扰,就是向朝廷展示自己的价值。

    安东总督洪承畴在和他交流后,也逐渐明白了这一点:

    皇帝不在乎朝鲜死多少人,只在乎他消灭了多少建虏、牵制了多少建虏力量。

    如果他不能展现价值,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会被皇帝收去。

    故而辽东大战的消息传来后,洪承畴就积极准备,调遣一切兵力。

    除了掌握的朝鲜兵马外,还派姜曰广去日本招募倭人。

    这些倭人按朝鲜人的说法,生性极为残忍。

    而他帮助韩王开藩时与松前藩的战斗,也让他认识到倭人士兵比朝鲜士兵堪战。

    姜曰广在南京乡试后连宴会都顾不上参加,就前往日本招募武士、浪人。

    忙碌数月之后,终于召集到一万人。

    利用韩王藩国、江陵公国等国的船队,把他们运往镜城一带。

    洪承畴带着刘兴祚亲自接见,但是在见到倭人士兵后,却是颇不满意:

    “如此矮小之人,能打得过建虏吗?”

    “为何不多招些雄武之士?”

    姜曰广苦笑着解释道:

    “倭人大多矮小,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些已经是择优挑选了,否则还有更矮的。”

    “只要配上火器,矮小也算不上什么缺点。”

    洪承畴微微点头,对此倒是认同。

    他选择招募倭人士兵的原因,就是现在大明军队进入了火器时代,利用整理出的操典,能够快速把军队练出来。

    即使这样的军队比不上大明精锐,战力却总有一些。

    只要他们能杀伤建虏,十换一也能划得来。

    盘算着这些事情,洪承畴又问道:

    “这些人都有家人吗?”

    “他们会不会投敌?”

    姜曰广道:

    “他们大多是底层,有的有家人,有的则孑然一身。”

    “不过这些不需要我们操心,招募时就说好了。如果他们战死,会有一笔抚恤金。”

    “给家人还是给其他受益人,都看他们自己。”

    这个做法,让洪承畴微微皱眉,说道:

    “不够!”

    “应该向他们许诺,如果战死,会获得大明公民、甚至大明公士身份。”

    “他们的家人或继承人,有参加考试成为大明公民的机会。”

    “如果前往海外当军户,还能直接以大明公民身份分配土地。”

    “要把这些倭人,当作军户看待!”

    这个说法,让姜曰广神色一怔,根本没想到这些。

    他本以为自己只为死者发放抚恤金已经够无情了,没想到洪承畴还想让他们的后代服役。

    这在他看来比战死还残酷,军户世世代代,都要从军服役。

    一时间,他的神色不禁有些犹豫。担心自己这样做,有可能受到诟病。

    洪承畴看着他的神色,却笑道:

    “怎么?不忍吗?”

    “朝廷可是说了,蛮夷是禽兽而非人。”

    “把他们教化为大明公民,才是吾辈的责任。”

    “这些人生在蛮夷之国,哪里有做人的机会?”

    将朝廷年前定下的对蛮夷的政策,向姜曰广一一道来。

    姜曰广哪想到朝廷定下了这么多的政策,如今方才明白,朝廷的对外策略发生了转变。

    如果说以往是以拉拢为主、以和为贵,如今就转为蔑视,甚至在鼓动将领开战。

    这让他一时有些不适应,有些不安地道:

    “这……这样行吗?”

    “万一和草原、朝鲜、日本发生冲突,它们和大明为敌怎么办?”

    洪承畴哂笑一声:

    “为敌?”

    “拿什么与大明为敌?”

    “漠南草原已经被建虏打残了,漠北草原被顺礼王横扫。”

    “朝鲜在忙着成为半华之国,摆脱蛮夷身份。”

    “日本若不老实,再派兵教训他们。”

    语气强硬地表示,可以再次率领船队攻打日本。

    明白活门铳威力的他,对此跃跃欲试。

    甚至想征服日本,立下灭国之功。

    所谓的倭人军户,就是他为此做准备。

    打算用这些倭人为世官,将来在日本建卫所。

    为此,他又向姜曰广道:

    “倭人士兵还要招募。”

    “这些人若是都战死了,要有后备兵力。”

    “最好能有五万,不弱于朝鲜兵力。”

    姜曰广闻言摇头,很是为难地道:

    “这次招募一万人已经让幕府不满了。”

    “若是继续招募,幕府可能会把人扣下来。”

    “还有一些藩国,也对我们大肆招募武士不满。”

    洪承畴哂笑着道:

    “不满?”

    “他们有什么不满的?”

    “若是有人敢阻拦,就把舰队派过去,摧毁他们的海船。”

    “只要大明掌握着海权,他们就只有挨打的份儿。”

    对此有着明确认知,洪承畴把朝廷对付建虏的策略,用在日本身上。

    而且对日本这个岛国来说,效果还要更明显——

    至少,日本完全没能力威胁大明。

    大明只要把周边海洋封锁,就能困死他们。

    日本能承担这个损失还好,承担不了的话,就只能与大明和谈。

    洪承畴已经决定了,如果日本敢违犯条约阻拦招兵。那就趁机出兵,逼他们签订更好的条约。(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8532/2837499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