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61章 师徒两魁首,一门双进士

第861章 师徒两魁首,一门双进士


京城,在会试结束二十天后,各科的成绩终于公布出来。

    鸿胪寺官员,大声宣布上榜者的名字,尤其是最引人瞩目的会魁:

    “进士科会魁:张溥、吴伟业、章正宸……”

    “明算科会魁:张溥。”

    “明法科会魁:左懋第。”

    一个个名字道出,听到的举子顿时哄动起来。

    进士科和明算科会魁皆有张溥的名字,其他会魁则只出现了一次。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按照新的会元评定办法,张溥就是今科会元。

    再联想到张溥去年在江南乡试中解元,一件令人不敢想的事情,已经正在发生:

    “连中三元!”

    “这是要连中三元啊!”

    “张溥是天下降下的文曲星!”

    随着一个人的喊声,张溥即将连中三元的事情,在所有人中传开。

    听到的人几乎都相信:

    今科状元除了张溥之外,没有其他人选。

    凭皇帝对张溥的宠信,还有他之前连中解元、会元,中状元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当今皇帝在殿试上,一定会点张溥为状元。

    京城的人纷纷传颂着这件事,甚至一些小报,已经在鼓吹张溥是文曲星下凡。

    还有人相信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赏赐:

    因为当今皇帝的励精图治,上天才降下如此祥瑞。

    张溥这个名字,也真正名动京城,不再只局限于报界。

    很多家长教导孩子时,都开始以张溥为榜样,讲述什么是七录七焚。

    之前张溥以“七录斋主”笔名发表的文章,也受到人们追捧。有些人甚至搜集旧报纸,把张溥的文章剪下来。

    这种疯狂的态势,连张溥都吓了一跳,他现在是连门都出不去,只能躲到陈子龙这边。

    陈子龙见此情景笑道:

    “天如兄,你这次可是出了大名了,许多人都在搜集你的文字呢!”

    “要我说咱们自己出一本得了,你把那些文章再手书一遍。”

    这番话本是笑谈,但是张溥听到后,却当真考虑起来。

    因为以他现在的名气,写出书来根本就不愁卖。

    甚至能拿到最高的版税,也就是四分之一。

    在当今皇帝规范出版市场,明确以版税给作者分成后。写书卖书已成为很多文人的选择,他们对此也不讳谈。

    尤其是张溥知道皇帝对贪腐的痛恨,从未想过去做贪腐官员。

    如此一来,其他的正当收入渠道就很重要了,卖书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他同样笑道:

    “子龙这个提议不错。”

    “我这些日子不方便出去,就把以前的文章整理一遍。”

    “还要劳烦子龙帮我编辑,印刷成图书出版。”

    定名为《七录斋集》(崇祯元年到四年),作为这一阶段的文集。

    陈子龙目瞪口呆,没想到张溥真要这么做。

    这让他一时指着张溥,不知说什么才好。

    张溥反将一军后,顿时大笑着道:

    “这件事就说定了!”

    “还有其他声名鹊起的,子龙也可以帮他们出书籍。”

    打算用《明报》的出版资源,把这些有能力的同年拉拢过来。

    陈子龙颇有些无奈地说道:

    “今科名声最大的,除了你们师徒还有谁?”

    “你这个会元是两科魁首,弟子吴梅村也是进士科会魁。”

    “现在外面都传你们是‘师徒两魁首,一门双进士’。”

    “不然为何那么多人要买你的文字?”

    这就是张溥的强大之处了,他不是自己一人成会元,还把弟子吴伟业教导成会魁。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更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更让人认识到张溥的能力。

    所谓“文曲星下凡”一说,当真有人相信。

    有些准备参加明经科、明书科考试的举子,都向张溥求文字。

    其中就包括只登上了副榜,没考取贡士的杨廷枢。

    张溥听到此事,感到极为费解:

    “维斗学问深湛,怎么会没考上?”

    “他在江南可是《尚书》经魁,这一科擅长《尚书》的能有多少?”

    不认为以杨廷枢的才能,连进士都考不上。

    陈子龙叹着气道:

    “维斗在经义上考上了,只是他在策论上有一场没及格,故而落入副榜。”

    “他自己对此也很不甘,但是没办法再改过来。”

    这是考试前就定下的规矩,而且策论的考试也很简单,都是从前些年的乡试题目中出题,大部分举子都觉得没问题。

    按理说杨廷枢不应该在这上面犯错的,但偏偏出了问题。

    现在,杨廷枢就打算以副榜的身份参加恩科,去考只重经义的明经科。

    张溥眉头微皱,神色凝重地道:

    “恩科可不是那么好考的。”

    “只要登上了恩科,不管正榜副榜,都要出任官职。”

    “考上了进士还好说,如果只中副榜,官场的前程就有限了。”

    陈子龙同样叹气,说道:

    “谁说不是呢?”

    “但是《尚书》中的古文经被陛下移出,现在被很多人辨伪。”

    “维斗看了一些文章后,深知这些人说的有道理。”

    “他已经没信心再考下一科,只想考取恩科,好好研究学问。”

    这是经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皇帝下令校注四书五经引起的风波。

    在皇帝认为古文尚书有可能是伪书后,很多人开始了对它的考辨。

    这部书本就存在争议,根本经不起细究。很多人找出其中的缺漏后,越来越倾向于是伪。

    杨廷枢本人精通《尚书》,对这些文章自然看得明白。也因为此,他心中越来越痛苦,知道自己以前学习的很可能是伪经。

    这种打击之下,他本人没有崩溃已经是意志坚定了。如今只想早早考取功名,专心研究学问。

    就算考不上恩科,他也打算参加刘宗周的明经班,以后不再考科举。

    张溥听到之后,连声道着“可惜”,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劝,只能手书源自《古文尚书》,却又被皇帝和众多大臣认可的十六字心经,祝杨廷枢考个好成绩。

    其他友人之中,吴昌时也没登科。但他对经学没那么虔诚,在得知下一科仍旧考现在的经义后,就打算三年后再来。

    别的贡士之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章正宸。

    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刘宗周的内侄孙和弟子,还因为他在来京城赴考的时候,不慎堕马折臂。

    但他没有退缩,硬是以左臂书法考取贡士,甚至成为会魁。

    这种传奇的经历,同样让人津津乐道,认为不愧是刘宗周的弟子,称得上是人才。

    朱由检同样如此认为,尤其让他看重的,是章正宸出身皇陵卫——

    这个人身上天然就有着皇家印记,将来只能当忠臣。

    所以他特意关心了一下,并且派御医为章正宸诊治,防治落下残疾。

    章正宸感激涕零,对皇帝如此看重感激不已。

    其他举子听说后,同样也认为当今皇帝看重士人。

    虽然对皇帝改变科举章程、校注四书五经有所非议,却有更多的人,支持当今皇帝。

    尤其是这一科在八百进士、四百副榜之外,还要再收四百明经。

    很多人摩拳擦掌,打算获得做官机会。

    因为张溥等人不占用名额、递补获得举人身份的潘秀才,就是其中之一。

    他虽然在明算科会试上没考上,但因为祖上三代白身,获得参加恩科的机会。

    他这次就打算参加明经科,考不上也要报考明经班。无论如何都要入仕,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众多举子,对此翘首以盼,同时对进士科之外的贡士能不能参加殿试,也争议了起来。

    之前为了让群臣赞同设立明法科、明算科,朱由检把两科进士只定为四甲五甲,像武举一样没有殿试。

    上一科考上的人对此没有什么异议,这一科准备充分的举子,在考上明法科、明算科之后,就开始对此不满了。

    他们联合参加明经科、明书科的举子,认为只能做四甲五甲进士不妥。四明科的进士,同样应该有争夺前三甲的机会。

    殿试还未举办,就产生种种风波。很多人期待皇帝,对此做出裁决。(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8532/2837499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