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1337章 知识的份量(4k)

第1337章 知识的份量(4k)


主要还是这个来源有点让人头皮发麻,至少海装局的同志知道,高振东在这之前,是根本没有参加和气垫船相关的工作的,而且气垫船这东西别看我们搞原理样机搞出来很早,但是这并不表明在这之前就有很多国外的成果可以参考。

    因为在气垫船这件事情上,我们算得上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而赶晚集的原因,除了诸如材料、围裙形式、发动机等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刚才高振东说出来让同志们感到头皮发麻的东西——理论!

    而这个理论,搞气垫船的张、王二人可能不清楚,但是海装局的同志倒是很明白的——这东西在高振东这里出现的时间,不说是按天算吧,最多也就是个按月算的事情。

    这么短的时间里,他就搞出来从50年代末至今,同志们都没解决的问题——理论。

    不管这套理论是否完善,至少能听得出来,是成套、成体系的,这就很不得了。

    搞研究的同志都知道,哪怕是胡编,能编出一套逻辑自洽、成体系的理论来的,都是非常不简单的,甚至胡编的还要更难编一点,毕竟是无中生有。这方面流传最广的例子,就是几十年后魔戒迷津津乐道的事情,托尔金能活生生编一套语言出来。

    而且高总工绝不可能胡编一套东西出来,人家要脸的。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找成名的人去完成某些方面的工作,就是因为除了能力和经验之外,成名的人有维护自己脸面的需要,多多少少有些顾忌。

    搞气垫船的两位同志,反应可就直接多了,和此时国内很多专业领域的同志一样,天下苦理论久矣。

    “真的?高总工,您的大作在哪里?”同志们都顾不上客气一下,反正高总工既然提出来这件事情,那就必定是要教给同志们学习的。

    高振东从自己带进会客室的包里,摸出来一份纸质材料:“都在这里了……”

    倒不是他不愿意拿磁带或者是磁盘出来,而是防工委给他打过招呼,“振东啊,给同志们材料的时候,还是尽量给纸质文件……”

    原因无他,纸质文件复制困难啊,流传不易。

    虽然电子档能加密,但是密钥的管理始终是个薄弱环节,对于防工委来说,是一点儿都不想冒险,尤其是从高振东这类同志手上流传出来的东西,再怎么严格都不为过,所以也就只好苦一苦使用这些材料的同志了,复制麻烦点就麻烦点吧。

    再说了,这类材料那是想复制就能复制的?麻烦点才好,越麻烦越好!反正纸质材料在阅读的时候,比起电子档来说还是有优势的,这一点,别说现在了,就算到了21世纪,正经看书的时候也还是更愿意看纸质档。

    两位同志把这份材料拿到手上,手里就是一沉。

    嚯!份量不轻啊!看来高总工在这方面没少下功夫。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在这方面下这么大力气,但是此刻两位同志深刻的感受到了知识的重量!

    起码两斤!

    16开的打印纸打印出来的东西,份量比正常印刷的要重,更别说高振东这里的纸都是高克重的好纸,就更重。

    此时的他们,越发好奇到底高总工在里面都写了些啥,这知识怎么这么重!

    高振东:其实不关我事,是你们搞气垫船的同志自己在后面这一二十年写得太多了。

    翻开目录一看,两位同志就好像是金箍棒到手的孙大圣一样,喜不自胜,仅仅一个目录,就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两斤知识的确不简单。

    垫升理论、水上姿态、阻力分析、稳定性、操纵性、围裙……林林总总十几个章节,好几百页。

    详细到了什么程度,举个例子,这里面对阻力的分析,从目录上看,就有十多种阻力来源,而且每一种来源还花了一定的篇幅,这些篇幅里的内容是什么,两位同志还来不及看,但是他们相信高总工总不可能在里面诗兴大发写打油诗,绝对每个字都是有用的。

    说实话,他们打死也不相信这是高振东在最近才搞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数量有点大。

    不过转念一想,这位高总工是流体力学专家,好像又能解释一点点,也许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在这之前人家研究流体力学的时候研究过的,只是在气垫船这个特殊的应用上重新算一遍就行,而计算这个事情嘛,有了计算机,算这点东西的算力总是不缺的,更别说这位高总工一看就是那种能调得动算力的人。

    而这件事情在海装局同志的眼里,就是另外一个感受,见多了,习惯了,或者说麻木了。

    虽然这里面有一点他们对于这些东西的研究并不深入,对于难度和耗时并没有直接的概念这个原因在里面,但是更多的,还是他们在高振东身上,这类事情实在是见多了。

    这还是有时间给他慢慢写,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开会的时候他从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总共只花几十分钟的事情也不少见。

    两位同志仅仅翻完目录,就抬起头来:“高总工,能不能这样,我们先回去学习学习您的大作,过几天再来拜访您向您请教?这里面内容实在是丰富,一时半会儿我们恐怕连哪儿不懂都没法提出来。”

    搞过研究的人都知道,能明确的提出自己“哪儿不懂”,已经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至少是已经入门了,这个程度需要花时间去熬才熬出来的,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数学,别说懂不懂的事情,那属于是想多了,能把一个问题本身看懂,就能难倒全世界99%以上的人。

    “在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上,任一霍奇类是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说实话,反正这个问题到底是个啥,高振东是看不懂的。这也是数学方面相比物理的永动机之类,胡说八道的人更少的原因——看都看不懂自然就没法胡说八道。当然,哥德巴赫猜想除外,因为陈老先生的成就,这个数学难题是在国内被介绍得最全面的一个,而且这个题目的某些描述形式也足够简单。

    所以两位同志的话,非常的务实,这两斤知识,不花点时间,恐怕他们也提不出问题来。还不如多看一段时间,集中提问题,尽量一次性解决,免得耽误高总工时间。

    看高总工这个工作状态和能力,想想都知道自己两人不能三天两头的来找人,别的不说,就“找不找得到”这个问题,就得打个巨大的问号。

    高振东倒是不担心他们提问题把自己难住,毕竟自己这几年的流体力学也沾了不少,而且自己脑子好,这套材料取出来之后也研究了不短的时间,想来在研究初期帮同志们一把,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行,你们也不用急,反正我人就在这里,也跑不了,随时都可以。”高振东笑道。

    张工想了想:“我想要不这样,您这本大作我刚才浏览了目录,专业涵盖有点广,已经超出我们两个人的专业涵盖范围了,我们干脆回东北那边,组织相关的同志好好学习,然后再把问题集中起来,通过邮件向您请教。”

    两人是抓总的,不是抓“全”的,也没人可能抓全,所以这本材料里,很多知识都是其他专业的同志才能看懂的,他们两总不能把整个课题组都抓到京城来,那也太不科学了。

    而张工这个安排的确科学,知识嘛,言传就可以,不一定非要身教,电子邮件此时含金量就大大上升,容量大、表现形式丰富、快捷方便。

    知识的流传速度,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是到了现代,便捷的获取渠道让人们常常忘记这一点。

    高振东点点头:“嗯,行!看你们怎么方便怎么来,邮件倒是的确方便很多,要不然过几天你们找我还真不见得能找着,反倒耽误你们的事儿了。”

    几位同志离开会客室,和被留在三分厂进厂那块地儿的两位警卫干事汇合。

    两位警卫干事一看张、王二位手上的收获和脸上的表情:“两位同志,是不是在这里获得了任何形式的资料?或者实物?”

    张工没反应过来:“嗯,对。我们……”

    警卫干事一抬手,止住了张工意犹未尽的话:“领导,后面的就不用和我们说了。是这样,按照规定,这种情况,两位同志得和我们回委里去一趟。材料必须得到记录和做规定的处理,同时两位回单位路上的警卫级别也会提升。”

    张王两人对视一眼,这种有些新鲜的规定他们此前从来没有见识过,今天算是开眼了,此时,他们觉得手里这两斤知识的份量,至少又重了八两。

——

    送走他们,高振东下班回家,刚打开门,高长河就右手舞着木头片子鬼头刀,左手挥着一个12.7子弹壳冲上来,嘴里“喝喝!!哈哈!!”的喊着,后面是他姐姐抓着条木头步枪正在戳他屁股。

    高振东一把将高长河抱起来,算是逃脱了姐姐魔掌,但是高长河对于这个明显很不满,笑着挣扎往下跳。

    反倒是高长缨一看爸爸回家了,把木头步枪一扔,扑上来缠住高振东另一只手。高振东笑着将她也抱起来,把两人放在肩膀上去找娄晓娥。

    “下来下来,别缠着你们爸,爸爸刚下班,累着呢。”娄晓娥把两个小屁孩往下赶,倒是高振东笑着说没事儿。

    娄晓娥也没坚持,高振东自己高兴就好。

    她一边把饭菜往桌上放,一边笑着道:“你猜我们今天发现了什么?”

    “你们发现去……去哪儿才能弄清楚你们手上的万-23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

    高振东差点把“去甲万古霉素”给蹦出来了,还好及时生硬的把话题给转了过来,这时候,还没有去甲万古霉素这个说法,这东西在原本的轨迹上,正式被命名还有差不多20来年呢。

    而这条线上,最早命名去甲万古霉素,估计应该是娄晓娥她们的成果,既然她都还没说过相关的情况,那这个名字就绝对不能从高振东嘴里说出来。

    娄晓娥把酒杯放在高振东面前,摇头道:“不是,不过也差不多,甚至比你说的还要前进一步!我们基本上能确定,万-23比进口万古霉素,要少一个甲基!”

    这么快?有些出乎高振东的意料。

    “真的?你们怎么发现的?”对于高振东来说,怎么发现的其实不重要,但是重要的是娄晓娥的情绪价值他要给拉满,而问这个,正挠中娄晓娥的痒处。

    “我们发现万-23的分子量比进口万古要少差不多14左右,然后我们和你介绍的应化部的同志,一起测定了万-23的分子式,发现刚好比进口万古多1个碳2个氢!再扣掉被甲基替代的那个氢原子的话,有非常大的概率,万-23和进口万古的区别,就是一个甲基!”

    思路非常清晰!

    难怪这么快,原来她们没有去啃结构式这个硬骨头,而是从分子量和分子式入手,分析猜测万-23的情况。

    虽然不能百分百确定,但是说服力是足够强的。

    “那你们这个是不是可以叫做去甲万古霉素?”高振东笑道。

    娄晓娥摇了摇头:“这个东西不是我们发现的,你说的这个说法不太严谨噢。而且我们也不准备搞下去了。”

    高振东有些吃惊:“啊?就差临门一脚了,你们不搞了?”

    娄晓娥点头道:“对,不搞了!我们已经证明了万-23和万古霉素是两种不同的抗生素,这就足够了,你提出来的猜想是对的。”

    “但是如果把研究搞完,我们就能获得一种不受国外专利限制的新型抗生素吧?”高振东笑道。

    “这个我们当然不会忘记,所以我们决定,把接下来的工作,交还给发现万-23的同志!祁教授已经联系了他们,他们准备和我们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他们接手我们剩下的工作。”娄晓娥一脸“我们又不是傻子”的娇憨表情。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6636/2837450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