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623章 突破阿贝极限!

第1623章 突破阿贝极限!


“常院士,这是……?”栾文杰环顾四周,有些不解。

相比旁边关乎国家半导体命脉的光刻机测试,这里的设备显得过于“普通”了。

“一项纯光学的……原理性验证实验。”常浩南言简意赅,目光落在栗亚波身上,“我们准备了快半年,最近才真正具备了测试条件。”

“纯光学?验证什么?”栾文杰心中的疑惑更甚。

“很快您就知道了。”常浩南依旧卖了个关子,示意栾文杰耐心观看,目光也投向了栗亚波的操作。

只见栗亚波最后确认了一下所有光学元件的共轴性,然后极其小心地将一块巴掌大小、表面布满极其细微黑白条纹的金属板插入一个特制的靶标架中,并微调了一下位置和角度。

接着走到控制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了几下。

嗡……

一声轻微的启动声,位于平台一端的光源被点亮。

霎时,一束鲜艳夺目的红色激光束激射而出,经过扩束准直后变成一道直径大约几个毫米的平行红光,射入中间黑色的遮光罩内。

而当光线从另一端射出时,已经略带上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模糊感。

最终,这束光线投射在数米开外的精密成像屏上,形成一个边界柔和的光斑。

“红光?”栾文杰有些惊愕地低呼出声,“还是可见光?”

在他的认知里,要突破极限,理应使用波长更短的紫外光甚至极紫外光才对。

常浩南似乎早料到他有此一问,平静地解释道:

“我们要测试的,是一个理论上‘不可能’被传统透镜实现的结果……如果使用波长太短的光,那么……对测试系统本身的精度和噪声要求会很高,甚至大概率无法测出有效结果。”

他这边话音刚落,一直紧盯电脑屏幕的栗亚波已经抬起头:

“找到了。”

从他的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但声音有些发颤:

“成像清晰!我找到靶标的成像结果了!”

“快!”

常浩南立刻上前几步,接替栗亚波坐到了显示器前面。

栾文杰也按捺不住好奇,迅速凑到旁边。

屏幕上显示的并非什么复杂的电路,而是一系列明暗相间、等宽等距的竖条纹图案。

条纹边缘锐利,对比度极高。

他快速搜索了一下脑海中的知识,并没有想起来符合当前场景的答案。

但看着面前师生二人的这副架势,已经能冥冥中感觉到,眼前这东西恐怕不太寻常。

好在,常浩南并没有让对方的疑惑持续太久。

“这是分辨率测试靶标的一部分。”他指着屏幕上的竖条纹解释道,“根据光学成像的瑞利判据,使用波长λ=632.8nm的可见红光时,一个传统透镜的理论分辨率极限δ大约是0.61λ/  NA……换算到我们这个系统里,大概是在316nm左右。”

他指着屏幕上最清晰的那组条纹旁边标注的一组编号:

“您看这里,第10组第5元素,它对应的线对宽度是308nm……也就是说,对于一块正常意义上的透镜而言,在632.8nm波长下不应该看清楚靶标上第10组第5元素以下的图案。”

常浩南说到这里,刻意停顿了一下:

“但是……”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移动鼠标,在屏幕上快速搜索着。

很快,光标停留在屏幕靠左侧的一个区域。那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由三条竖直亮线组成的图案,亮线之间是等宽的黑线。

这个图案在屏幕上的标注正是“Group  10,  Element  5”!

“嗯?”

栾文杰失声惊呼,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几乎要贴到屏幕上。

瑞利判据是物理学基础,他刚才已经听明白了这个测试的意思。

308nm,已经超过,至少是贴近了632.8nm波长所对应的分辨率极限

然而,眼前的三条亮线是如此清晰锐利,边缘平滑,没有一丝一毫的模糊或弥散感。

根本不像是在逼近理论极限,反而像是在分辨一个远大于极限的物体!

常浩南脸上依旧保持着那种掌控一切的平静,没有立刻解答栾文杰的震惊。

他只是再次移动鼠标,控制着屏幕上的成像区域向下移动。

画面切换来到了标注为“Group  10,  Element  6”的区域。

这里的线条图案更加细密。

然而,图形中的三条亮线依旧清晰可辨。

其锐利程度与9-5相比,几乎没有肉眼可见的衰减!

“10组6元素,对应分辨率274nm!”

旁边的栗亚波适时报出数据。

栾文杰的双眼已经瞪得溜圆,彻底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274nm!

刚才的结果或许还能用误差解释。

但这此,已经明确无误地突破了632.8nm红光下理论衍射极限。

这完全颠覆了光学常识!

常浩南依旧沉默着,手指稳健地操控鼠标。屏幕上的画面继续向下移动:

Group  11,  Element  1  (对应分辨率约244nm)–清晰!

Group  11,  Element  2  (约218nm)–清晰!

Group  11,  Element  3  (约194nm)–清晰!

……

栾文杰的心跳随着每一次画面切换而加速,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每一次清晰成像的出现,都在无情地冲击和粉碎着百年光学理论的基石!

画面再次切换:

Group  11,  Element  4–三条亮线依然顽强地保持着可分辨的状态。

虽然对比度相比前面几组有所下降,亮线似乎也略微变细,但它们依旧清晰地并列着,中间的黑缝明确存在!

这已经将衍射极限甩开了相当一段距离!

栾文杰感觉自己的情绪似乎被调动了起来,他死死盯着屏幕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常浩南再次点击。

画面切换到了  Group  11,  Element  5。

这一次,屏幕上的景象终于发生了变化。

那三条本应清晰独立的亮线,此刻却如同被水浸润的墨迹,边缘模糊,相互粘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边界不清的、亮度略高的弥散光斑,再也无法分辨出任何独立的线条结构!

“看不清了!”几乎是同一时间栾文杰和栗亚波两人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

脱口而出之后,前者才意识到自己好像有点失态。

但好在这里也没外人,所以他很快又重新盯上了眼前的屏幕。

“这个图案是11组5元素(Group  11,  Element  5)!”

他准确地喊出了刚刚变得模糊的那个靶标元素的编号,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

常浩南点点头,目光锁定在屏幕上最后那个清晰的图案上:“没错,所以最后一个能清晰分辨的,就是11组4元素。”他随即转向栗亚波,“亚波,靶板说明书。”

栗亚波立即把说明手册翻开,铺在键盘前面。

这本手册详细记录了USAF  1951分辨率靶标上每一组、每一个元素对应的精确线宽和分辨率数值。

由于11组的元素极其细微,极少在常规测试中使用,其具体数值连常浩南也无法立刻记清。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几人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常浩南沿着表格不断移动的指尖上。

沿着目录快速找到11组,然后顺着元素编号向下移动,最终稳稳地停在了一个数字下面:

“Group  11,  Element  4……  Resolution:0.173μm……  173nm。”

173纳米!

这个数字如同一个惊雷,在小小的实验室里轰然炸响!

常浩南抬起头,目光扫过满脸震撼的栾文杰和激动得脸颊泛红的栗亚波,他的声音平静,却蕴含着足以改写教科书的力量:

“632.8nm波长红光下的理论衍射极限分辨率,按最宽松的瑞利判据计算,大约是316nm。按更严格的斯派罗判据或实际工程经验,通常认为在350nm附近。”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而我们观测到的、最后一个清晰可辨的11组4元素,其对应的分辨率是173nm。”

“即使考虑到测试中可能存在的微小误差,这个结果也明确无误地表明——”

常浩南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宣告般的穿透力:

“我们成功突破了传统光学成像系统的阿贝衍射极限!”


  (https://www.shudi8.com/shu/664684/2837424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