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家祖左宗棠 > 第544章:难啃的骨头

第544章:难啃的骨头


  自古以来,登陆作战、渡河作战都只能以多打少、以强打弱,莫尔兹比港之战已经证明了敌人的顽强意志,但澳洲本土的部队有没有这样的本事呢,今日便是要见真章了。

  从12月2日凌晨5时30分,海军特务连开始对三处预定的登陆点进行水下爆破,将那些碍事的珊瑚礁和预制混凝土障碍物统统炸毁,为后续的登陆作战扫清障碍。

  约一个小时后,炮火准备开始,四艘战列舰、两艘重型巡洋舰对凯恩斯机场实施了凶猛的炮击,漫天遍野的猛烈炮火严重破坏了机场跑道、停机坪、塔台。

  除此之外,轻型巡洋舰和驱逐舰也向滩头目标发射了数干枚的炮弹,摧毁了大部分暴露的敌军工事。

  上午时分,陆战4旅的数干名官兵陆续借着绳网下到了登陆艇上,开始准备登陆。

  接着,舰队所有战舰都开始对第一和第三这两处登陆点展开临战前的火力准备,炮击极为猛烈,放眼望去,整个滩头上的炸点就没停过,闪光乍现,一团团烟尘久久无法消散。

  稍晚些时候,数十架三五式轻型轰炸机从中低空飞掠凯恩斯郊区,三百多枚航弹纷纷落下,连环爆炸掀起的漫天扬尘几乎笼罩了半个市区。

  这是国防军在大战之后陆续开始尝试采用的一种新的海空协同战术,即规定舰炮的弹道高度不得超过四百米,飞机禁止扫射,投弹高度不得低于四百五十米,二者一起攻击同一个目标。

  上午10时,首批登陆部队乘坐登陆艇开始突击上陆——

  一团作为主力,在北边的圣三一湾登陆,在上岸以后可以直接依托巴伦河为屏障,凯恩斯机场在登陆点以南二公里的地方,而澳军的防线肯定在河流的另一侧;

  二团作为策应,在南边的洛林湾登陆,该地地形相对崎岖,可能会有澳军的暗堡。

  而一开始的结果不出所料,北边的登陆相对顺利,当压制住敌军炮火后,登陆部队很快便展开了。

  但展开之后,众人才发现澳军修筑了大量的暗堡和工事,很快部队就被压缩在探头阵地上。

  很显然,没有人会是傻子,打仗打到现在,国防军登陆顺利惯了,对于很多既定的战术路线缺乏足够的思考,而盟军则在不断的失败中探索着针对性的战术。

  人嘛,总是要自己亲自吃了亏才会长记性,帝国主义军队尤是如此,莫尔兹比港吃了攻坚和巷战的亏,没吃到登陆的亏,变化也不是没有,比如一上来就没先放烟雾,但你要说真的又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变化,那显然是没有的。

  而在南方,火力密度虽然较低,但由于地形更不平坦,堡垒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了,澳大利亚人显然挖了大量的地道和半掩工事。

  不知从何处的炮垒中,一门MkV型18磅野战炮发射了一枚重榴弹,“嘭”的一声击中了登陆艇,小小的登陆艇在这颗18磅炮弹下炸出耀眼的火光,被撕碎的钢板和木屑飞向天空,里面的官兵非死即伤,即便没有第一时间沉下去,也完全失去了自救的能力。

  炮火是打击工事的主要手段,但也不是万能手段,尤其是对大量应用混凝土的工事。

  水泥这东西有工业基础就好办,澳大利亚年产80万吨水泥,虽然不够大面积修筑工事,但有美国的援助,修筑特定的一两个地区的工事也算是够用。

  利用这些隐蔽工事,澳军对滩头的敌人展开了猛烈的炮火压制。

  虽然身管火炮数量不多,但澳大利亚自开战后便生产了大量的3吋迫击炮。

  三英寸这个级别的迫击炮,比如各国通用的80~82mm迫击炮,虽然它们的射程可以达到4000米,但实战射程其实只有900~1000米。

  为了弥补中间的火力空隙,澳大利亚人又研发了4.5吋重迫击炮,其可以在3500米的距离上进行可靠的支援。

  面对这些暗堡,海军只好对纵深施放烟幕,然后加快速度运送坦克上岸。

  很显然,敌人的打法跟莫尔兹比港又不一样了,莫尔兹比港本身是守不住的,而澳军又没有充分的反击经验,因此只能死卡在巷战和堡垒群中,间杂着夜袭等手段尽可能的拖延时间。

  但凯恩斯不一样,这里是澳洲本土,澳军有铁路和机场可以随之支援,因此让敌人上不来才是最关键的。

  飞机从海岸边划过,一道烟幕从天而降,将内外完全隔绝,随后登陆场开始向南迁移,尽管这样会让登陆本身更困难,但无法瞄准的澳军火炮的威胁也会下降许多,只剩下一些抵近的暗堡能够出击。

  而这些以机枪和迫击炮为主的暗堡很快便被已经上岸的部队发现,失去了纵深的支援,他们的火力大幅下降。

  很快,已经收拢为连级的登陆部队开始以加强班或者半排的模式散开,向目标点靠近,然后卧倒在地向最近的弹坑或掩体匍匐过去。

  这种不连贯的机枪堡垒打击起来难度不大,核心即是使用轻型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进行短距离攻击。

  就在国防军挨个敲掉机枪暗堡时,一批两栖坦克开始上岸,后面的部队开始依托两栖坦克进行推进,但天上的烟幕迟迟没有散去,皮薄馅大的两栖坦克显然不适合在这种环境下行动,装上钢芯的步机弹都能击穿它。

  约一个小时后,烟幕逐渐散去,一个排的中型坦克也被送上了岸,尽管后面还有四个排,但岸上的陆战旅官兵们显然不打算等下去了。

  他们以班为单位,八个班的步兵与一个排的中型坦克组成两个前进群,而其他部队则以爆破手为核心,在矛头后方锥形突进。

  随着向纵深继续推进,澳军的反坦克炮开始出击,还有美军支援的12.7mm重机枪也开始向装甲目标射击,老干妈对付两栖坦克是一把好手,但对上中型坦克就无能为力了。

  这样的登陆作战是残酷而无聊的,双方在滩头僵持了足足两个小时,澳军部署于此的QF2磅反坦克炮几乎全军覆没,国防军则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的两栖坦克,而中型坦克则主要是被地雷炸断了履带,最终被迫停下。

  等到临近下午,陆战四旅第一团已有两个营部署完毕,官兵、车辆、火炮都已经登陆,虽然时不时有炮弹落在滩头,但这儿秩序井然——有人引导车辆通行、有人指挥物资卸货、有人组织伤员急救。

  下午四点,第2营开始强渡巴伦河,打算赶在天黑以前一举攻占南岸的机场——尽管那里已经被炮火完全摧毁。

  这条河并不算窄,不是那么好过去的,澳军自然也懂得半渡而击的道理,在此期间对渡河的国防军展开了猛烈的炮击,并派出了好几个连级的步兵分队实施反击。

  但此时陆战旅的火炮已经部署完毕,稳固下来的滩头阵地就像是一个钉子,死死的钉在岸上,猛烈的炮火开始从探头发出,很快便压制住了敌人。

  “准备发射水侦。”

  一条讯息从“清风”号两栖指挥舰中传出,随后一旁的战列巡洋舰便弹射了一架水上飞机,飞向纵深,探查敌人的炮火。

  战争是一团迷雾,唯有高效的侦察和分析能力才能破除这块迷障。

  随着情报越来越清晰,炮火打击的目标也越来越精确,逐渐在巴伦河南岸约1.5公里的位置上形成一条阻隔带。

  滩头阵地的压力陡然缩减,四营的官兵们开始迅速整队,大约十五分钟后,部队继续往前推进。

  围绕着机场展开的阵地被破坏的最为严重,即便是一部分永久性工事也被掀了个底朝天,加之地形平坦,进攻本身的难度不大。

  但由于驻守兵力较多,二营在天黑前和天黑后发动的攻击均被打了回来,盟军显然清楚国防军对于渗透夜袭颇有心得,因而也做出了大量的应对措施,澳军的探照灯连反应迅速,很快便利用塔台的残骸占据了高点,同时照明弹排也准备充分。

  另一边,在南方的洛林湾登陆的二营面对的情况更为糟糕,相比于总体顺利的第一团,一直到当天傍晚,第二团尚未完全登陆,只送上去了一个营的步兵,重武器还落在后头,只能依靠轻武器组织抵抗。

  随着天色渐晚,澳军也开始组织一些小规模部队进行突袭,尽管第10师的战术风格不如第9师那样灵动,但基本的战斗素养还是相当不错的,在整个英美盟军重也算是数一数二。

  二营的主战场是在巴伦河南岸,尽管由于支援不足的问题,而显得多少有些局促,但大部毕竟已经登陆,河北岸的阵地依然是稳如泰山,利用两栖坦克河浮筒,第一团向南岸缓慢但并不停顿的输送轻步兵力量,不断巩固着河岸边的阵地。

  次日,陆战四旅一团剩余部队、旅属炮兵团和机动六师第二团的两个步兵营成功登陆,纠集足够的兵力之后,北方面接着向机场方向前进。

  截至12月4日中午,北方负责守卫机场的两个澳军步兵营已经被彻底击溃,随后双方在凯恩斯港区展开了激烈交火。

  澳军对于港口的关注非同小可,在开战后的第一时间破坏了港口,确保敌人在至少一个月的时间里无法使用港口。.


  (https://www.shudi8.com/shu/657774/2837533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