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重生在火红年代 > 第326章 衣锦还乡被李父玩明白了

第326章 衣锦还乡被李父玩明白了


老家那边都是一群地里刨食的穷哈哈,听到城里的同族要出资大修祖坟,这是好事,没有不长眼的会不同意,当即派人往城里传信,表示同意大修祖坟。

    收到老家的消息后,李父钞票开路,找来了县里惟一一辆用来接待领导考察的中巴车,一大家子男丁坐上车,风风火火的往老家赶去。

    “嚯,平时没发现,现在人都聚起来一看,咱们老李家的人还挺多的”坐在中巴车上,李清风看着外面乌压压的人头,对着旁边的李老大说道。

    李老大朝着窗户外张望了一下,开口说道:“不错,人确实多,就是穷了点。”

    将目光放到这些人的穿着上,李清风认同的点了点头。

    现在农村的生活也就比前些年好了那么一点点,依旧还是穷的一批,成人的衣服上补丁摞补丁,正儿八经的体面衣服没几件。

    路过准备下车的三叔听到兄弟俩的交谈,笑着接话道:“现在比以前好多了,要是搁十多年前,那时候连个衣服都没的穿,全家人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就一条裤子?开玩笑呢吧?那其他人怎么办?”听到三叔所说,李老大惊呼道。

    李老大没下过乡,从小在城里长大,毕业就参军,退伍分配到派出所,一直在辖区内忙活,就算是下乡办案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深入了解过真正的农村情况,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

    “这有什么好骗你的,前些年就这样,穷的人家,一家人就那么几套衣服,谁出门谁穿,夏天的时候小娃娃都是光着屁股在外面疯玩,冬天的时候躺到家里床上裹着被子不出门”三叔笑呵呵的说道。

    有过下乡经历的李清风点了点头,开口附和道:“三叔说的没错,我下乡的那个村子,比咱们这边要好一点,但是也有穷的要命的家庭,确实是这个情况”

    有了自己老弟的佐证,李老大的精神受到了冲击,以前只是知道农村穷,但是穷成这样还真是第一次知道。

    李家一行人从车上下来,和村里的同族简单寒暄一下,便在村里长辈的带领下,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朝着一户人家走去。

    北方很少有宗族祠堂,每逢讨论族内大事,一般都会去族内最德高望重(最有钱)的那一家。

    屋里人太多,李清风作为小辈又不需要参与进去,在院里和村里同辈人尬聊了一会,便觉得没什么意思,索性提出要在村里逛逛。

    有了李清风的带头,几个不习惯这种氛围的小堂弟和大侄子,也跟在李清风身后走了出去。

    看着村里光着屁股蛋,小鸟到处乱甩,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的小孩,几个没见过这个场面的大侄子咧嘴直乐。

    在村里溜达了一圈,李清风这一群人,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在阴凉地下乘凉的老头老太太们盯着,脸皮厚如李清风都有点受不了这个眼神,索性直接去到村外小河边泡个澡,消消暑。

    顺着土路出了村,嘱咐着跟在自己身后的几个人不要碰地里还没熟的玉米棒子后,李清风便带着他们朝着村外小河边走去。

    走在农村的生产路上,空气中充满了地里传来的农家肥的味道。

    还别说,这味挺熟悉的,让李清风想起了当年下乡在地里挑着粪桶施肥的场景,一晃眼这么多年过去了。

    村外小河这边有不少半大孩子泡在水里面玩水,一路走过来,满头大汗的李清风也没管其他人,率先脱下衣服,穿着一个大裤衩子下了水。

    河水不深,李清风嘱咐好几个侄子和堂弟不要乱跑后,便不再管他们,而是自顾自的闭上眼睛泡在水里消暑。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远处传来了打骂声,李清风也不在意,半大孩子打架很正常。

    随着声音越来越大,李清风察觉到了不对劲,这声音怎么这么耳熟?

    李清风连忙从水里起来,招呼上还泡在水里的小堂弟们,穿上衣服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等到了地方一看,好家伙,怪不得声音眼熟呢,原来是自己的两个本家侄子正跪在地上被村里人指着鼻子骂呢。

    扫了一眼两个侄子前面放着的西瓜,李清风立马明白这是发生了什么。

    这年头不是后世,你在路边随手从地里摘个西瓜,玉米棒子没什么,现在可不行,要知道偷粪罪才取消没几年呢。

    农作物更是被看的死死的,但凡是被人抓到,小孩打一顿,大人会立马扭送派出所。

    李清风推开看热闹的小孩们,上前打算和对方交涉:“那个,同志你好,实在不好意思啊,我是这俩孩子的家长”

    有了李清风的出头,正指着俩孩子骂的易光明扭头看了过来,上下扫视了李清风一眼,开口说道:“你是从城里来的李家人吧?”

    “对,同志,这俩孩子还小不懂事,你看要不让他俩人先起来,有什么咱们大人直接协商”看着跪在地上可怜巴巴的看着自己的俩侄子,李清风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听到孩子还小这句话,易光明脸色古怪的看了李清风一眼,然后又看了看地上跪着的俩一米六左右,十四五岁的半大小子。

    心里暗自想到,这城里人可真惯孩子,这俩人的个头在农村都能下地干活了,在城里竟然还是孩子。

    “李同志,你看看我们家的西瓜被这俩孩子糟蹋的,你要是说渴了,从地里摘个瓜,我也不说什么,你看这俩小子摘了我四五个瓜,砸开一个只吃中间那一块,剩下的都给丢了,你说说看,有这么办事的吗?”易光明指着地上被俩人糟蹋的西瓜,气愤的说道。

    看了一眼地上被糟蹋了的西瓜,李清风被这番话说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心里对自己那俩带着孩子来老家的堂哥也是很有意见,这在家里怎么教孩子的。

    心里想归心里想,现在事情还是要解决的,李清风连忙从兜里掏出烟给对方递烟,嘴里不停地说着好话。

    做了错事,花钱砸人私了这一套在城里行得通,在老家农村还真不好使,今天敢砸钱把事情解决,明天自家的名声在村里就坏了。

    虽然李家从父辈开始,就不在村里生活,但是毕竟这里是李家的根,说句不好听话,人死了还要往祖坟里埋呢。

    好话说了一箩筐,易光明总算是松了口,答应让俩人从地上起来。

    眼见事情有了解决,李清风连忙从兜里掏出一张大团结来塞到了易光明手里。

    “哎呀,使不得,使不得,都是乡里乡亲的,你爷爷以前在村里的时候,咱们都是一道街的邻居,西瓜吃就吃了,怎么能要你的钱呢,那我成什么了?”易光明看到十块钱连忙开口推辞。

    “一是一,二是二,我们家孩子糟蹋了你地里的瓜,理应要给钱的”

    “不行,这钱我不能收,太多了,几个瓜不值这么多钱”

    俩人一番拉扯过后,这一张大团结最终还是被易光明收了起来。

    拿了十块钱的易光明有些不好意思,让李清风稍微等等,他亲自下地又摘了一大麻袋的西瓜,带出来让李清风带回去吃。

    出了这个事,李清风也没心思继续待下去,叫上自己的几个小堂弟,拉上地上的两个侄子,一起往村里赶。

    路上,抬着一麻袋西瓜的俩小子走到一半就累的走不动了,舔着脸开口说道:“叔,瓜太重了,我们俩抬不动了”

    “抬不动了?在人家地里糟蹋西瓜的时候,你怎么不说你吃不动了?赶紧抬,我告诉你们俩,今天这事别以为就这么过去了,等回家以后还有一顿收拾等着呢”李清风头都不回的说道。

    听到李清风的话,兄弟俩对视一眼,皆是苦着个脸,抬着一麻袋西瓜闷头朝前走。

    赶到李家人聚集的院子时,人已经都不在了,李清风一打听,得知都去坟地了以后,嘱咐俩小的待在院里不要出来,李清风则是带着几个小堂弟急匆匆的赶往祖坟。

    每年过年都要来祖坟烧纸,对于祖坟的位置,李清风还是清楚的。

    当几人赶到祖坟时,就看到李父被众人围在中间,红光满面的李父叉着腰,神气十足的对着祖坟比比划划的。

    挤进人群外围,李清风听了那么一耳朵,顿时忍不住无语的看向人群中间的李父。

    怎么想的?竟然想把祖坟周围的两亩地给承包下来(土地国有资产,不允许买卖),在两边盖上围墙,把祖坟给围起来。

    问题是,这种离谱的想法,竟然还得到了同族人的认可,纷纷表示赞同。

    李父说干就干,当时就找来了这一块地的主人,商量起来承包他的地来。

    李父开的价码不低,土地主人一合计,觉得承包给李家人比种地划算,当即便答应了下来。

    不过人家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地承包给李家可以,但是公粮,农业税,水利辅,教育辅,三提五统这些杂七杂八的人家不管,需要李家人自己出钱缴纳。

    农税是06年取消的,这年头种地还是要交公粮,缴税的。

    公粮是公粮,农税是农税,这是两回事。

    交公粮指的是平价粮,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按时间送到粮站去,价格是由粮站统一规定。

    交完公粮,还需要缴农税和各种杂税,像是什么村提留,乡统筹,特产税,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教育附加费、计生费、优抚费、民兵训练费、或者临时的一些费等等大概20多种。

    这年头种地真不挣钱,也就能让人吃饱,如果农闲时不进城打零工,连家里小孩上学的学费都拿不出来。

    这些税对于李父来说,完全就是小意思,大手一挥,表示这些东西我们承包了自然就落到我们头上,你只管拿钱就行。

    解决完地的事后,开始请来的阴阳先生上场,头发灰白的老头,下巴上留了一撮的胡子,穿着一件灰色长袍,手里拿着罗盘在坟地前转来转去,手里不停的掐着手指。

    “你瞧的这么认真,你能看出点什么来不成?”李老大看着李清风手里捧着从阴阳先生那里借来的书看的认真,忍不住笑着问道。

    李清风把视线从线装书上收了回来,把书合上笑着摇摇头:“基本上看不懂,这玩意是前清朝的老书,写法文绉绉的,根本看不懂里面写的什么意思”

    老头转悠了好半晌,这才收起罗盘,冲着李父等人说道:“修坟的时间算出来了,下月十八是个好日子,那天可以开始正式动工”

    算出时间后,阴阳先生拿了五十块钱走人,一行人便又浩浩荡荡的回去商量祖坟的大修事宜。

    说起花钱的事,那一个个是真有想法,全部立碑属于基本操作,还有人提议要修一个大大的牌坊,立起来十二三米的那种。

    对于族人提出的修建宏伟建筑的建议,马屁被拍爽了的李父大手一挥统统应允。

    并且还提出了幼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理念,发钱,发钱,统统发钱。

    以后村里族人小孩上学的学费,家里条件不好老人的养老钱,全包在李父身上了,衣锦还乡这个词算是被李父给玩明白了。

    这一壮举,更是得到了所有族人的热烈夸赞,好话跟不要钱一样往外蹦,本来就红光满面的李父,更是被这一通吹捧搞得飘飘欲仙。

    李清风也懒得管李父在里面大撒钱,反正也花不了几个钱,就由李父折腾吧。

    趁着一群人在屋里唾沫横飞的聊着的时候,李清风把自己的两个堂哥叫了出来,把他们俩儿子在人家瓜田里的光辉事迹讲了一下。

    听到李清风的讲述,两个堂哥当时就是气的脸色通红,要不是现在条件不允许,要不然的话,这俩人就要动手了。

    屋里关于祖坟的讨论,很快就出了结果,那就是李父出钱,其余人出力,尽快把这件事给办好。(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56348/2837554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